1998年4月10日,是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七十周年华诞纪念日。七十年前,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宣告:“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完成人们真正的生活。”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国立艺术院带着这样的理想,就此诞生在西湖之畔。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学院之一,中国美术学院的70年风雨历程浓缩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演变的脉流。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林风眠是一位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林风眠先生遵循蔡先生的兼容并蓄的治校精神,创立宽容谦和的学术风气,聚集了一个会通中西、会通艺理的教授集群,确立了作为一个教学和研究机构的艺术院校在传播新思想、深化“美术革命”运动中的学术地位。在他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一系列艺术主张中,无不充满着与时代风潮相融相合的精神,镌刻着中西文化冲撞留下的深刻的思想印痕,这些主张深刻地铸造了美院学术传统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潘天寿是成就最高艺术大师之一。自从潘先生在国立艺术院创办之初应邀担任中国画主任教授之后,他的生命就完全贡献给了中国画的教育事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他不仅经历了中国画教学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是这一过程的伟大实践者和推动者。他以毕生的精力去恢复传统艺术的独立性,为中国画的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树起了一座丰碑。
把美术教育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兴旺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是中国美术学院深潜的学术传统。蔡元培先生以一代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振臂疾呼“以美育代宗教”的启蒙思想。林风眠和他的同事们正是蔡先生艺术救国思想的忠实的追随者和坚定的实践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以当时的国立艺专为轴心,出现了“一八艺社”、“木铃社”等我国最早的进步美术社团,为形成全国性的新兴木刻运动,为革命斗争与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历史使命感,在美院新一代的领导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师生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艺术为人民服务,在向兄弟院校输送骨干学术力量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表现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宏伟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美院的艺术家们以解放的思想、开阔的视野,肩负起新时期艺术教育改革的重任,培养了众多中国当代艺术人才,在教学、创作和科研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对西方艺术持有的开放姿态和对传统文化持有的固守立场之上所形成的学术上的“两端深入”的多元格局,是我院又一深厚的学术传统,正是有了这种扎实的中西两面的学术底蕴,学校在艺术的中西融合上薪火传习代有拓展,不断达到新的高度。五十年代在美院兴起的“浙派人物画”代表了现代人物画的一次重要突破,她的诞生正是吸收了中外艺术优长的结果。美院还率先在美术院校中创办版画系,积极引进国外版种,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语汇,由此所形成的“浙派版画”是中国版画创作的重要的学术力量。我院油画和雕塑艺术在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跳荡着与时代背景相共振的精神脉络,而且承载着置身于中西文化冲撞之中的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长。与此同时,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画家更强调对中国画独立地位的固守,认为国画要振兴,须先从内部着手,以现代的学术眼光对传统作认真的研究和梳理。80年代中,美院的中国画家明确提出“中西绘画体系互补并存、多向深入”的主张。中国美院的中国画系,正是在这一学术脉络的传承之中,代有新人,不断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重点系科。
美院又一优秀传统是不断求新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之中,美院各时期的教学组织建构及其首创之举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强调兼容并蓄多元发展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胆识,熔铸成中国美院历史的生命血脉。这三大传统互为激荡,其内在核心则是一种隽远的品格,一种崇高的气度。凭藉这种精神,我们穿越本世纪的时空,展望新世纪的未来,连接起一个学术的精神传统的血缘纽带。